記北京三元基因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程永慶
2018年1月8日上午,北京三元基因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元基因”)的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程永慶興奮地快步走下北京人民大會堂高高的臺階,他剛剛陪同三元基因的創始人、首任董事長、重組人干擾素α1b發明人侯云德院士在這里領取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侯老師能夠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真是實至名歸!”盡管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近10個月,程永慶在辦公桌前依然難掩激動的心情,“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于我們所從事的生物醫藥領域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于我們走過的高科技產業化道路的高度肯定。”
程永慶辦公室里的專利墻
程永慶與侯云德創辦的三元基因是中國第一家以基因工程專有技術命名的企業,它的總部坐落于北京大興經濟開發區金苑路1號——從地址的門牌號碼上就能讀出他的“老”資格。1992年,當程永慶剛剛買下這片廠區的時候,廠區周邊還都是農田,“我記得我們第一座廠房主體竣工的時候,登上樓頂四周望去,視線所及就沒有一個建筑物!”然而,26年過去了,開發區早已高樓林立,鱗次櫛比。這些年,多少企業在開發區經歷著跌宕起伏、大浪淘沙,無不見證了中國科技企業走出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創新腳步。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每次人類與病毒的戰爭都是慘烈和悲壯的,古往今來,傳染病一次又一次地給人類生命與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一個小小的病毒就可以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遭受重創。近30年,全球就經歷了發源于英國的瘋牛病、臺灣的口蹄疫、北京的非典、香港的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西非的埃博拉病毒、巴西的寨卡病毒、印度的尼帕病毒等。程永慶還清楚地記得,2003年北京非典肆虐的時候,整個開發區只有三元基因一家企業還在開足馬力地生產運轉。那個時候,人們似乎才體會到,生物醫藥行業其實不光是一個科技領域的事,也不光是經濟領域的事,它也是事關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的大事。從這個意義上講,生物醫藥產業的技術能力和“兩彈一星”一樣,同樣是大國重器。
26年來,程永慶在生物醫藥領域辛勤耕耘,守土開疆,以一種風雨堅守的責任擔當,支撐著三元基因在26年的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愈挫愈強。
從無到有 基因工程藥物的里程碑
“我希望大家和我一樣,不要對生活失去希望。”
——《我不是藥神》電影臺詞
今年夏天,一部《我不是藥神》的影片火遍大江南北。影片直擊橫亙在中國患者面前高藥價的民生痛點。“我病了4年,藥也吃了4年。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當劇中身患癌癥的阿婆拉著警官的手向他給藥販子求情時,令多少觀眾在承受著心靈震撼中潸然淚下。
創新藥物的開發需要時間、金錢、經驗與專長。客觀而言,進口高價藥的背后是國外藥企付出了海量的資金與漫長的時間,并承擔著巨大的風險才獲取的成果,在全球重視保護知識產權的背景下,獲取高利潤本無可厚非。但是在當下,如何讓中國普通百姓同樣能享受到全球現代生物醫藥學的最新成果,看得好病、用得起藥,這正是多年以來程永慶為之奮斗的心愿。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最大的健康挑戰就是傳染病,其中,特別突出的就是乙型肝炎。據中國乙肝防控組織調查統計,1992年中國大陸乙肝病毒攜帶者占總人口的9.75%,其中,不少乙肝患者面臨著全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風險。程永慶介紹說,在三元基因創業之初,美國、瑞士等國的科學家已經成功地以基因工程技術生產人α干擾素,并將其作為國際公認的治療肝炎的首選藥,但是價格極為昂貴。當時,在中國最高級的三甲醫院,基因工程人α干擾素100%是進口產品,病人一個療程要花去兩三萬元,實屬天價。
當時,侯云德擔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的所長,同時還是國家原“863”高科技發展計劃生物技術領域的首席科學家。那個時候,他領導著中國最富科研成果的國家病毒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他的一項科研成果——重組人干擾素α1b成為中國在國際上第一個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工程一類新藥。當時侯云德就提出,我們既然已經成功研發出來了,也完成了臨床試驗,下一步就要盡快實現產業化,讓科研成果盡快應用于臨床、應用于患者,能夠為老百姓服務。
“重組人干擾素α1b療效確切,副作用低,不會引起高燒,我預計若干年后將在國際市場上取代國外同類產品。”在接受采訪時,侯云德今天依然對自己當年的成果充滿自豪。然而當年他想把這項科研成果轉讓給傳統制藥廠時,卻遇到巨大的困難,因為技術難度、人員水平、設備缺乏等條件限制,傳統制藥廠根本無法承接這項基因工程藥物的大規模生產任務。
“我現在還記得,侯先生指著他那滿滿一抽屜的科研論文和獲獎證書說,這些科研成果如果都能夠規模化生產變成治病的藥、變成防病的疫苗該有多好啊!”程永慶牢牢記住了侯云德這一句質樸的話語和當時焦急的面容。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侯云德院士和程永慶等科研開發團隊成員合影
其實,發達國家生物醫藥產業起步時,傳統制藥企業對現代醫藥生物技術成果也無力承接,但在風險投資的支持下,大量銳意創新的小型生物技術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
1990年,程永慶還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攻讀醫藥生物技術專業,“記得吳階平老校長對我說:一個醫生一生可以治療的病人數量終歸是很有限的,而一個創新藥物的作用就大了,它可以同時治療成千上萬的患者”。在當時,隨著生命科學迅猛發展,醫學專業出身的程永慶敏銳地認識到,任何揭示人類疾病機制的最新科學發現,都會促進生物醫藥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發達國家生物技術公司爆炸式的成長也讓他熟知了生物技術與風險資本共同創造財富的故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程永慶在學習期間就參與了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風險投資公司的組建,程永慶立刻想到了侯云德的科研成果:“我相信人類進化的科學性,人體內的內源性物質不僅有安全可靠的代謝途徑,更重要的是有不可或缺的生物學功能,在臨床應用中也一定能找到有醫療價值的適應癥。”正是出自于對生物醫藥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對風險投資支持產業化的渴望,程永慶與侯云德這一對亦師亦友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由此,在1992年,三元基因誕生了,侯云德出任董事長,程永慶出任總經理。
侯云德董事長(前排正中)和程永慶總經理(后排右二)在首屆董事會上合影
公司成立之初,三元基因就設在國家病毒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樓下的地下室里。侯云德在樓上的實驗室里做小試研究,程永慶帶領著中試團隊在地下室內做中試生產,把很多的科研成果推廣到全國多家企業。其中,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基因工程干擾素等多個產品,通過合作開發與技術轉讓給了上海生物制品所、長春生物制品所、華北制藥廠、雙鶴制藥廠等,推動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崛起。
然而,剛開始時,中國生物醫藥企業還是稚嫩的,產品上市之初,由于生產工藝標準低,產品質量不穩定,臨床應用副作用較大,同時,產品生產成本高,售價與進口產品差距不大,產品的臨床價值受到了醫生的質疑。
“記得一次下班時,大家非常辛苦,為了緩解一下壓力,大家相約去蹦迪。結果侯老師說我也和你們一起去!”就在那天晚上,侯云德和程永慶商議:“我們三元基因應該自己建一條符合國際GMP標準的生產線,把中國基因工程藥品的質量提上去。”
那時候,中國生物制藥業尚處于萌芽狀態,中國大陸還沒有一家符合GMP標準的生物制藥企業。為了設計和建造一座符合世界衛生組織GMP標準的廠房,引進一條具有國際水平的基因工程藥物生產線,程永慶和國家GMP領導小組專家一起參加了世界衛生組織的GMP法規培訓班。隨后,程永慶帶著他的團隊考察了幾十家國際制藥設備廠家和制藥企業,幾乎走遍了北美大陸和歐洲大陸。最后,他們從美國、德國、瑞典、日本以及法國等國進口了一整套的生產設備和檢測儀器,組裝了中國第一條通過國家GMP認證的基因工程藥物生產線。一次,程永慶去一家德國企業考察時,企業負責人非常熱情,在門口握著他的手說:“為了歡迎您,我們今天特意升起了中國國旗。”
1999年,三元基因品牌產品重組人干擾素α1b在通過了國家GMP認證、具有中國先進水平的生產線上大規模投入生產,產品在市場上推出之后,以優異的質量和有競爭力的價格與服務迅速得到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好評,市場份額以年均50%的同比增速遞增,打破了中國基因工程藥物市場上進口產品一統天下的格局。
從有到優 基因工程藥物的優質品牌
“君子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蘇東坡《賈誼論》
生物醫藥行業是一個周期性比較長的行業,藥物研發僅僅是起點,藥物研發出來之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藥效實驗、毒理實驗、臨床試驗到新藥審批和產品上市,每一步都要扎實地去做,每一步都有可能胎死腹中,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投入。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需要有足夠的耐心。
三元基因剛剛成立之初,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大環境很不理想。一方面,國家多個部委都依據各自的分工制定各自的法規,政出多門;專利技術和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產品低水平重復性生產現象嚴重;另一方面,醫院藥品定價系統章法不一,廠家同質化產品價格惡性競爭,造成了藥品流通領域的混亂。
同時,中國生物醫藥市場已經呈現出國際化競爭的態勢,全世界最知名的生物醫藥公司都來到了中國,中國國產藥品要跟進口產品比較,不僅是產品質量標準的競爭,還有企業品牌實力的競爭。三元基因重組人干擾素α1b產品上市后,怎樣走向市場?在客戶面前,怎樣競爭勝出?這都是當時擺在程永慶面前的課題。“產品好是一回事,賣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程永慶坦言,在最初的產品推廣階段時,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都傾向于認為國外的藥物更好。然而他非常清楚,中國的疾病譜其實跟歐美的疾病譜是不一樣的,而三元基因則是完全基于我們的國情,從藥品的有效性、安全性、依從性和可及性各方面努力,更好地解決醫生所面臨的臨床問題,滿足患者康復的需求。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每個行業都經歷過國際化競爭的艱難,都是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才能讓國人真正認識和認同國產產品的品牌。“就像20年前,咱們買家用電器都希望買進口產品一樣,市場都經歷過一個很長時間的檢驗過程。中國創新藥只有通過長時間的臨床研究和應用,才能體現出國產產品的真正水平。”時至今日,三元基因重組人干擾素α1b通過更多的臨床研究和客戶服務贏得了醫生與患者的好評,樹立了中國基因工程藥物的優質品牌。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藥物的可及性不僅事關百姓生命安全,更體現了國家民眾醫療保障水平。今天,我們欣慰地看到,在中國,經過20多年的努力,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已經減少了三千多萬人,大多數傳染病都得到了有效預防、治療和控制,甚至連讓人談虎色變的艾滋病也已經轉變成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病。
在程永慶看來,三元基因的創新發展,既要追求技術領先,也要追求市場領先。中國藥企要想在國際競爭中獲得應有的話語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僅是建立在產品質量上,還要更多地從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根據藥物經濟學的最優原則,讓老百姓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好的臨床治療和最優的品質服務。
從管理到文化 企業成長的基因
“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
一個高科技企業成長和發展,在管理上是非常考究的,對于企業的管理者而言,是個極大的挑戰。在程永慶眼里,創業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成長過程,也是整個團隊學習進取、創新發展和團結奮斗的過程。他說,只有擁有勇于創新的人才團隊和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才是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
我們看到,偉大企業與平庸企業的差別,實際上往往是這些企業背后領導人的差別。一家偉大的企業背后,往往是一個具有胸懷和夢想又善于學習和創新的領導人。他能夠跟隨企業的高速發展,發揮強大的領導力,與時俱進地持續提升團隊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程永慶是一個崇尚學習與創新的領導者,不僅銳意創新,更強調知行合一。他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第一批EMBA畢業生,隨后在三元基因發展的不同階段,他持續不斷地到清華大學、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等學校進修和訪學。程永慶常說,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一個具有共同理想的團隊,其能力和潛力是無法限量的。“生物醫藥行業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導向型產業,還需要遵循高尚的倫理標準,因為,藥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康復與苦難,都直接影響著最終的臨床評價和治療效果”,因此,程永慶對自己的團隊提出了三個“關鍵詞”:勤業——工作作風要勤奮,工作心態要積極;精業——工作結果要精益求精,工作水準要追求極致;敬業——工作團隊不僅要有勤業的工作精神,精業的工作水平,還要有一種與時俱進的價值觀和懸壺濟世的使命感。
三元基因2018年度工作會議
“我們從事的是一個需要持續努力和團隊合作的事業,發達國家的生物醫藥企業往往都經歷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的積累,而國內的大多數企業都還很年輕,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經歷、去磨練。”程永慶指出,“任何復雜的事物大多是由無數簡單的部分組成的,所以,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專家;一個目標堅持做,你就是最終的贏家。我們現在特別需要改變急功近利的心態,讓團隊有愿景,更有韌性,因為,人類對生命奧秘的探究從來沒有捷徑。”
程永慶在2018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演講
從現在到未來 健康中國的重任
“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海南考察時發表講話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這句鏗鏘有力的論述言猶在耳。黨的十九大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事關國計民生、人民福祉。
當今世界,健康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的綜合尺度。隨著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飛速地發展,人們對于疾病的認知不斷深入,對醫學模式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化。程永慶介紹,在過去的工業化時代,我們去醫院看病,同樣的病,每個人——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是標準化治療,發放同樣的藥物。但是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我們強調的是個性化精準醫學概念,就是不同的人由于他的基因不同,他的個體差異不同,治療方法也應該是不同的。
程永慶舉例言道,“我們可以根據疾病的深部特征找到精準的用藥人群。同樣一個病癥,事先要做一個診斷,對病人從整體、器官、組織、細胞到蛋白質分子和基因水平做一些細分,找到精準的用藥人群,減少醫源性疾病和藥源性疾病,提高藥品的有效性,保障患者的安全性。”
顯而易見,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和基因技術的不斷融合,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醫學發展模式。程永慶追求領先一步,很多國際上沒有解決的問題,三元基因已經開始尋求解決的辦法,國際上比較超前的理念,三元基因也已經開始了實踐之路。程永慶已經不滿足于跟跑和并跑,他更希望做領跑者。
侯云德院士經常說:“道固遠,篤行可至;事雖巨,堅為必成。”程永慶對此深以為然。在這條創新發展的攻關路途上,需要他和侯院士這樣具有家國擔當、更具有思想與格局的科學家和企業家們,圍繞著建設健康中國的重大需求,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侯云德(左)與程永慶親切交談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新生兒死亡率為8‰。為此,國家在“2030健康中國”規劃中提到了一條,2030年要把新生兒死亡率降到5‰。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解決新生兒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問題,這是一道世界級的醫學難題。三元基因率先拿出了中國的解決方案,程永慶的團隊在臨床研究中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理念,不僅要對癥治療,更是要對因治療,要尋根溯源,抑制病毒和清除病毒,做到標本兼治。結果,三元基因的最新臨床醫學研究成果一經推出就獲得中國最頂尖的兒童醫學專家的認同,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好評。
這些年來,三元基因承擔了很多國家的重大新藥創制的課題,總共取得新藥的發明專利已達50余項。但是,程永慶也坦言,其實現在我們國家在臨床上的急迫需求依舊是非常多的。但當下我們國家的生物醫藥行業還遠遠不能滿足。很多病無藥可治,很多病應該有更好的療法,很多病應該有更完善的手段,或者由于價格比較昂貴,不是所有的病人都用得起。“現在患者來到醫院就可以得到滿意的治療的病癥并不多,我說的滿意的治療,就是完全徹底地恢復健康。特別是隨著社會健康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壽命不斷延長,而年齡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癌癥、腫瘤疾病、阿爾茲海默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最大的、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如何開發更高反應率、更好療效、更低副作用的新藥,這些正是三元基因未來要加速攻堅克難的方向,任重而道遠。”
21世紀被稱為“生物世紀”,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于生物產業都非常重視,歐美、亞洲一些國家都制定了全面發展生物技術產業的戰略。對于中國的三元基因而言,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間還要翻越很多關隘,這里面有壓力有困難,也會經歷很多誘惑。
在程永慶的心里,企業的目標不僅僅是實現財富增長,更重要的是為全國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我們會創新,開發出更多好藥,我說的好藥,不僅包括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還包括患者的依從性和可及性。我們會通過創新出產品優良的性價比來提升市場占有率,真正讓更多的患者得到滿意的治療結果。”程永慶透露,接下來會用新一輪的資金投資正在建設的智能化生產線,產能擴充后就有了單支產品價格下降的空間,可以讓更多的老百姓,特別是廣大農村的患者都能用得起藥,治得好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人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程永慶時刻以此作為對自己和團隊的激勵,在實現健康“中國夢”的道路上,腳踏實地,不避風雨,猶如小鳥銜巢,從一點一滴做起,最終守土開疆,為國人建起一座堅固的健康長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
人物檔案
程永慶: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碩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北京三元基因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兼任中國農工黨中央生物技術和藥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精準醫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上市公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等職務。他是2015年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十大人物,是北京市第一批“新創工程”領軍人才。26年來,他帶領公司成功研發了中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工程一類新藥,并組建了中國第一條通過國家GMP認證的基因工程藥物生產線,上市基因工程藥物連續多年占據同類產品市場份額第一位。
(來源:《中國科技獎勵》2018.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