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錢報記者聯系到了北京三元基因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我國第一家基因工程藥物公司。這家公司是當年由侯云德院士主導創辦的,該公司總經理程永慶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侯云德院士并非那種固守書齋的人,而是一位善于知行合一、樂于跨領域學習的科研學者,“有了科研成果之后會去考慮將之轉化應用,而非單純地停留在論文紙面上。”
侯云德1929年生于江蘇常州,小時候半工半讀,養過雞,擺過攤。
1958至1962年,他在蘇聯醫學科學院伊凡諾夫斯基病毒學研究所攻讀副博士學位,此后一直研究病毒和傳染病。
他獨立編著的《分子病毒學》長達105萬字,被奉為病毒學“圣經”,曾連任三屆“863計劃”生物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程永慶記憶中,侯云德非常平易近人,辦公室的門永遠敞開,學生或同行可以隨時請教。
26年前,有一次他去侯云德院士的辦公室求教,談到后來,侯云德打開抽屜給他看那一抽屜的論文和科研成果證書,“他當時就說要能將這些成果應用化,規模化生產,那該多好!”
彼時,中國正值缺醫少藥的時期,并且很多藥物都依靠進口,這也意味著價格昂貴,很多百姓根本用不起。
在當時已經60多歲的侯云德的主導下,北京三元基因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當時他是董事長,我是總經理;他在重點實驗室樓上做小試,我們在樓下地下室里作中試,嘗試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回憶起那段時光,記者可以從程永慶的話語中感受到自豪。他說,跟一般的科研工作者不同,侯云德院士屬于知行合一的人,更愿意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天天想著如何將新藥研究的技術成果實現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
侯云德主導了我國第一種基因工程新藥,并實現了產業化,同時還將研制的8種基因工程藥物轉讓給十余家國內企業,“很多藥物從全部依賴進口轉而90%以上患者用上國產藥,從用不起到廣泛普及。”程永慶說。
在業界,他被尊稱為“中國干擾素”之父。
侯云德在學術上嚴謹、求精,生活上則樂觀、樸素。
程永慶告訴記者,侯云德既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師長,也是一位心態年輕樂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朋友,“亦師亦友啊,記得剛剛創辦公司時,我們緊張了一天,下了班會相約去蹦迪。”一說起這事兒,程永慶自己都忍不住樂了一下,“他就說你們等等,我也跟你們去。真去!還蹦得一身汗。”
不光如此,當流行QQ聊天或微信聊天時,侯云德都很有興趣,會主動提出來跟著年輕人學習,總之一點都不落伍,“心態陽光積極,讓人欽佩,讓人感動。”
據人民日報此前報道——今年89歲的侯云德,仍然每天7點就開始工作,并且不吃早飯。據說,這是年輕時養成的習慣,因為要抓緊一切時間做實驗。盡管動過兩次大手術,但老人看起來仍然精神抖擻。耄耋之年,他曾賦詩一首以明其志:“雙鬢添白發,我心情切切,愿將此一生,貢獻四化業。”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