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種獲得性的克隆性原發性紅細胞增生紊亂。原發性紅細胞增多癥是由于紅系祖細胞內在特性異常所致。異常紅系祖細胞在外部調節因子的影響下,產生非依賴性或過度增殖,表現出血清中促紅細胞生成素低下的特征,而最常見的原發性紅細胞增多癥即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PV 起因于多能造血干細胞的突變,造成了紅細胞生成過多,同時可伴有程度不一的粒細胞和血小板的過度增生。PV 隸屬于骨髓增殖性疾病(MPN),是一組克隆性造血干細胞疾病。一系或多系骨髓細胞不斷地異常增殖。發病可能為骨髓多能干細胞在向不同方向細胞分化過程中,受不明原因刺激而產生的失控性、持續性增殖病變。PV 起病隱襲,進展緩慢,晚期可發生各種轉化。年發病率為 0.4-1.6/10 萬人,50-60 歲多發。
近年來研究統計表明,PV 患者最常見的基因突變是 JAK2-V617F,下圖所示一項研究中,入組 272 例中國 JAK2 突變PV患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圖 1),骨髓纖維化患者中的中位 JAK2 突變負荷比無骨髓纖維化的PV患者的明顯更高,意味著 JAK2 突變負荷與骨髓纖維化的進展程度和更嚴重的脾腫大、更嚴重的白細胞增高相關。并且研究發現造血干細胞移植六月后,JAK2 突變陽性的 PV 患者的復發率明顯高于 JAK2 突變陰性的患者復發率。由此提示,對于 PV 患者,更應重視基因突變負荷,用以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
PV 起病隱匿,可能出現頭痛、多血癥、瘤癢、血栓形成、胃腸道出血等臨床表現。也有患者在發生失血、缺鐵性貧血,或血栓形成而就診時被發現。PV 發病較為常見的老年患者,也是血管性疾病(如冠狀動脈病)發生率較高的人群。所以導致并發 PV 時血管性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
PV 的臨床表現
神經癥狀:頭痛最常見。與血粘度升高、血小板增多及腔隙性腦梗塞有關。
多血質表現:皮膚紅紫,結膜充血。呈現「酒醉」面容。
出血:皮膚粘膜出血。與血管內膜損傷、組織缺氧、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異常有關。
肝脾腫大:是 PV 重要體征之一。
血栓形成和栓塞:其中腦血栓形成最多見。
PV 的診斷標準
①HGB:男性 >165 g/L、女性 >160 g/L,或 HCT:男性 >49%、女性 >48%;
②骨髓活檢示三系高度增生伴多形性巨核細胞;
③有JAK2突變。
次要標準:血清 EPO 水平低于正常參考值水平。
PV 診斷需符合 3 條主要標準或第 1、2 條主要標準和次要標準。
PV 的治療
由于臨床上患者多是在體檢時、或診治其他疾病、或發生血栓事件時才發現此病,因此經常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導致不可逆機體損傷。目前對于 PV 患者的一線降細胞治療推薦羥基脲和干擾素 α(IFNα),而對于年輕患者和孕婦推薦優先考慮使用干擾素α。PV 的治療目標是避免初發或復發的血栓形成、控制疾病相關癥狀、預防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后骨髓纖維化(post-PV MF)和(或)急性白血病轉化。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血容量及紅細胞容量盡快接近正常,延長生存期。
我國相關指南提出 PV 治療原則包括對癥處理、血栓預防、靜脈放血、降細胞治療等,高危患者應進行降細胞治療。推薦羥基脲或 α干擾素(IFN-α)為任何年齡 PV 患者降細胞治療的一線藥物
干擾素 α 治療 PV 的機制
干擾素作為人體天然存在的細胞因子,具有廣泛的抗腫瘤免疫調節功能,包括激活 NK 細胞、CD8+T 細胞、增加腫瘤免疫原性等。IFN α 治療 PV 的作用機制主要為抑制人紅系集落形成細胞增殖,誘導細胞遺傳學緩解以及通過減少 JAK2-V617F 等位基因突變負荷從而抑制血液疾病。
抑制人紅系集落形成細胞增殖:紅細胞過度增殖是 PV 的重要病理特征。干擾素可以抑制類紅細胞集落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并刺激成紅細胞的凋亡。
誘導細胞遺傳學緩解:干擾素通過誘導細胞遺傳學緩解,作為非致白血病治療方法。
降低 JAK2-V617F 等位基因突變負荷:干擾素可直接減少攜帶 JAK2-V617F 突變的造血干細胞數量達 40%
細胞膜蛋白的研究表明,羥基脲和干擾素 α 影響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紅細胞黏附和膜蛋白表達(圖 2)。使用羥基尿素(HC)和干擾素 α(IFNα)治療后,PV 患者的鈣網蛋白表達顯著降低。
干擾素 α 治療 PV 的臨床療效
干擾素 α 治療 PV 在內的 MPN,97% 患者達到血液學緩解[5],顯著高于對照組(76%) (P<0.01)。(圖 3)
IFNα 治療 PV 在內的 MPN,患者疾病無進展生存率以及整體生存率更高,IFNα 與羥基脲治療患者的疾病無進展生存中位時間(IFN-α 和羥基脲組分別為 5.0 年和 3.1 年)(P<0.001)(圖 4A)和整體生存中位時間(IFN-α 和羥基脲組的 7.8 年vs 5.8 年)(P=0.006) (圖 4B)均有顯著改善。
干擾素 α 治療 PV 的用量用法
IFNα 治療 PV 用藥方法為 30μg~50μg /次,每日或隔日一次皮下注射。一般生效的中位時間為 8~12周,血像改善需 2~3 個月,骨髓細胞學改善需 6~12 個月。聯合靶向藥物、化療可增強臨床療效。此外,IFNα 還可使 PV 患者的血小板計數、皮膚瘙癢和脾臟腫大得到顯著改善。
總結
干擾素 α 具有綜合性的抗腫瘤作用機制,可用于多種骨髓增殖性腫瘤的治療,在治療 MPN 類疾病中,仍然處于一線治療的位置,長期治療有望獲得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深度緩解。PV 治療中,羥基脲或干擾素 α(IFNα)為任何年齡 PV 患者降細胞治療的一線藥物。早期運用干擾素 α 促進臨床和細胞學緩解。
(來源:運私塾)